查看原文
其他

当咏春遇见香云纱

徐黛茜 晶报 2023-04-02


继去年12月首演,深圳原创舞剧《咏春》将于今年3月开启全国首轮巡演。武与舞的故事中,世事沉浮,叶问身上那件香云纱长衫,传承着非遗文化的同时,更多的是传递出故乡的味道。




舞台上,一束光,一个人,穿黑色长衫,拂手,两只手一起展开,向两侧如斩刀般挥出,进而黐手、穿手,脚步也在动,侧身踢腿、左右扫踢。光追着这个人,其眼神坚定,一招一式展示着咏春拳,身上的衣物随着动作变化,发出沙沙的响声。衣物虽是黑色,在灯光下会发出斑斓的黑,有时似紫,有时透绿,一些人称这为“玄黑”,而衣物飘起时,内里又是褐红色。对咏春拳了解的人,又或者是对叶问熟悉的人,会知道台上的人舞的是咏春拳,穿的是香云纱。


这是舞剧《咏春》的舞台。去年12月,深圳原创舞剧《咏春》首演,之后又节选一段登上B站的跨年晚会,今年3月将开启全国首轮巡演。《咏春》结合了舞与武,有两条故事线:年轻一代想重新拍摄一部叶问的影片,展现他们创作过程的同时,还原叶问的故事,沉浮的时代,人的失落与找寻归属,也使年轻一代找到了与过去的连接通道,诸如人的精神、世代相传的咏春拳,还有叶问身上那件衫——


叶问离开家乡佛山去香港时,穿着一件长衫,那时岭南许多人都穿香云纱。比棉布轻薄、比丝绸厚重,人穿上身,抬手,走路,衣物像有风吹过的树叶,一片一片地飘着。对于叶问来说,这不仅是一件衣服。有老人说,离开故乡时可以带一团泥土,而制作香云纱的过程,植物作染料,工人一遍又一遍地晾晒,阳光、雨露洒在布料上,最后用河流中的泥沙浸染。这件衫里,有故乡的味道。《咏春》导演亦表达了他们对香云纱的理解:


“香云纱悠长,延绵出河泥的清香;


沙沙声云起,似熟悉的乡音浅唱低吟。”



1


对叶问、习武者,作为观众想到的都是,穿一身黑色中式长衫,布鞋,隐忍、克制的形象。《咏春》里,除了叶问身着黑色香云纱外,还有另外四大门派,南螳螂拳、八卦掌、八极拳、太极拳的宗师,也是这一身。舞剧中叶问与几位宗师打斗,一路闯关,台上的光线追着他们,动作干净、利落,身上的那种黑色不是沉默的,反而更加能让人捕捉到一招一式的美感。


2022年12月19日,《咏春》服装设计阳东霖在“南山保利艺术讲堂”之舞剧《咏春》主创导赏见面会上说,“如何从服装设计的角度找到属于《咏春》这部剧的独特性,是我们这次服装造型的创作中一直探寻的。首先,我们极度克制,并且让每个人物都具有生命力。其次,与之相对的,武林宗师的服饰是统一且克制的黑,我们想通过演员的表演、舞美老师的配合让这个‘黑’变得五彩斑斓。”


他们想到香云纱。香云纱与叶问一样,都来自佛山。2008年,香云纱染整技艺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(以下简称非遗)名录,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。与咏春拳一样,它们都是非遗文化,也都属于岭南文化——有资料记载,明清时期,佛山地区纺织业发展迅速,当时许多女子都穿着不同品质的香云纱。恰好使得咏春拳与香云纱的连接更加契合,让《咏春》成为一个拥有双非遗的舞剧作品。


主打香云纱的深圳品牌“见萩”参与了这次共创,创始人邢莉莉为香云纱的顾问。她回忆与《咏春》的导演韩真、周莉亚初次交流在2022年8月份,整个团队来到他们位于深圳南山的工作室采风。


她给团队介绍了香云纱的历史文化、制造工艺,把实物拿给演员们,让他们真实地触摸,“大家都很兴奋,两位导演、主创团队们都很激动,说原来香云纱是这样的,可以这么丰富,不只是一块面料,还蕴含了这么多文化元素。”回忆那天的感觉,邢莉莉说,一直在碰撞。演员试穿了他们品牌的衣服,饰演叶问的主演当场就穿着做了一些动作,“我们觉得十分契合,非常有趣,都对这个事情充满了期待。”


在布景与道具上,邢莉莉也给予了许多灵感。一段关于香云纱的表演中,演员们身穿褐红色的长衫,头戴斗笠,抱着还未制成香云纱的布匹,用舞蹈动作表达这种神奇面料晒、染、收的染制过程。这段场景里,演员戴的那些斗笠,就是团队来交流时的灵感。


而这一段舞的演员们身上不同于叶问那一套玄黑,是赭红色的,是因为这种料子还未经过“过乌(过河泥)”环节,也就是需要把河泥涂在一面进行最后一道染色,那种斑斓的、生动的黑就是河泥与布料结合的效果。用服装颜色的区别,让大家看到香云纱在不同过程中的形态。


展现香云纱那一段中,演员们把纱往舞台上撒开,又把它们拢起,抱在怀里,这一幕使邢莉莉回想起韩真导演在一次创作中说的话,“扑出去的香云纱是游子远走的大路,收起来抱在怀里,是满是思念的皱痕。”他们在舞剧中把叶问的思乡之情,与贴合在身上的衣物结合,把这层衣物里的人、土地都舞出来。




2


以前总是觉得,香云纱离我们很远。我们距离它流行的年代太过久远,听起来又像是需要些气质、有一定阅历的人,才能hold得住的衣料。我在地图上搜索深圳的香云纱店铺,一共6家,有的单纯卖面料,卖成衣的店铺,装修古香古色,如果不是知道香云纱是什么,看这个门头,会感觉是卖茶叶。但在电商平台中搜索,很容易就被吸引,非常多年轻人把做成当下时装的香云纱穿在身上,裙子、背心、衬衫、托特包,有种随性、放松的美感。


我在大商场里也发现了香云纱,挂在一排衣服里,一眼就能看见,用香云纱的这一件,上面有些纹路,像河岸边石头上的裂纹,也有些像竹竿上那种深浅不一的痕迹。摸起来让人想起鱼的翅膀,鱼鳍,丝滑的,但也有支撑性。店员介绍这件衣服,最适合春、夏、秋,舒适,似第二层皮肤,“穿上很显气质”。


店铺老板、商场店员、给《咏春》提供香云纱的创意顾问邢莉莉,说起香云纱时都不约而同提到了伦教,佛山市顺德区的一个街道。我决定去那儿看看,想亲眼看到香云纱是从哪儿做出来的,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强调那种“自然的、手工的魅力”;也想了解香云纱为什么从伦教镇产生,继而走到更大、更远的地方。


香云纱又被称为“莨绸”“莨纱”“云纱”。早年间,还被叫做“响云纱”,因为穿在身上沙沙作响。光绪年间,诗人冯雨田在《佛山竹枝词》中写道,“你莫不知郎力苦,围裙摇曳响云纱。”只有经过“三洗九蒸十八煮”才是真正的香云纱,而这也只是一个泛指,实际操作的工序更复杂,还全凭工人经验判断,染几遍、晒几遍,都靠感觉。


步骤一般为8道:制莨水,把植物薯莨榨汁成染料,红褐色的,再加清水混合、过滤;浸染,接着晒莨,需要在一大片草地上操作,还必须得是一种叫做“爬地老鼠”的草,可以支撑纱绸的重量。阳光、温度也有要求,晒莨的次数是没有限制的,早晨晒,下午收,再次浸染,日日重复,直到达到理想中的颜色。


再煮已经染成褐红色的纱绸,把被堵住的面料空隙捅开,再进行下一轮浸染、晒莨;最后便是“过乌”,凌晨还未天亮,把河泥涂在纱绸的一面,等河泥与纱绸产生染色反应后——有研究学者说,只能使用珠三角一带富含多种矿物质的河涌淤泥——拿到附近河流里清洗,最后再浸染、晒莨一次。这样才成为了一面为玄黑,一面为褐红色的香云纱。所以每一匹香云纱都是独一无二,和阳光、温度、吹来的风、人的感觉,息息相关。


无论是用作染料的薯莨,还是过乌用的河泥,都说明香云纱的形成与繁盛始终与岭南风土相关。佛山市艺术创作院副院长廖雪林告诉我,香云纱的产生主要有两大源头,一是广东沿海地区从宋代开始围垦造田,创造出“桑基鱼塘”,岭南地区的丝织业走向发达。二是薯莨染色工艺,珠三角地区的渔民发现,薯莨染色后的风帆会更加防晒耐潮,染色后的渔网也会抗腐蚀。发现了这一秘密的渔民们,便开始把家庭作坊生产的丝质衣服也用薯莨和河泥处理,黑亮、柔软、耐用的香云纱就此诞生。



制莨水:

将红褐色植物薯莨榨汁成染料,加清水混合过滤。




浸染\晒莨:

将布料浸染过之后,接着在一大片叫做“爬地老鼠”的草地上晒莨。



煮纱绸:

将已经染成褐红色的纱绸煮一下,把被堵住的面料空隙通开,再进行下一轮浸染、晒莨。



过乌:

把珠三角一带富含多种矿物质的河涌淤泥涂在纱绸的一面,等河泥与纱绸产生染色反应后拿到附近河流里清洗,最后再浸染、晒莨一次。这样才成为了一面为玄黑,一面为褐红色的香云纱。



3


2月15日,我终于来到“传说中”的伦教,与一家叫做“天意TANGY”的香云纱时装品牌联系,他们有一间专门介绍香云纱的博物馆,不过他们的公司在深圳——在搜索香云纱品牌的过程中,我发现很大一部分都在深圳,品牌主理人都会提到,“深圳是设计之都,这里的创新空间很大”。


公司的经理告诉我,要参观晒莨厂,就必须得是个太阳天。刚下高速,右手边的一大片草地上,就看见几个戴着草帽的人,在那用竹竿压着布料,“那就是在晒莨。”经理说。虽然现在才2月,有些厂就已经早早开工了,大部分晒莨厂都是3月才开始。如果3月到伦教来,能看到成片的纱绸晒在田野上。


香云纱博物馆就在一条公路旁,博物馆分为两个部分,外观设计上是一个被切开的薯莨,颜色也是那种红褐色。博物馆里有香云纱制作过程的介绍,经常也会有学生、单位组织来体验染制的过程。一片草地在博物馆的背后,是属于他们的晒莨厂,草地还是荒的,工人们这两天正准备开始种草,再过一个月才开始晒莨。


香云纱和田地里的谷物一样,靠天地给答案。现在这个时节,温度还不稳定,许多晒莨厂还在准备阶段。我去的另一家晒莨厂,属于香云纱染整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梁珠先生。本以为随着科技进步,会有许多工艺进入机器代替的阶段,但晒莨厂展现出原始的样子,四面透风的棚子里,放着煮水的大缸、盛莨水的桶、已经发黑的染池,工人休息的小屋也在一旁。另一间屋子堆放了一些初始阶段的纱绸,几个女工坐在缝纫机前裁剪,这里没有空调,就靠着打开门窗通风。晒莨厂里还有成堆的薯莨,草地上的工人正在割草,等待下个月草长成合适的高度,就可以晒莨了。


梁珠先生的弟子欧阳凤婷在顺德有一家叫“唐贤香云纱文化馆”的铺面,里面整墙都挂着香云纱的布料,许多成衣在衣架上。来的人不少,下午三点,进店的客人从来没有断过,有人特意从广西过来。欧阳凤婷在2015年左右开始跟着梁珠师傅学习如何染制香云纱。她说这是实在的体力活,榨薯莨时,不断抬水,手臂每天发酸。浸染时,指甲被染色,为此把长指甲都修剪了。烈日下,一遍遍去晒莨,都是体力的累,“但坚持下来真的不容易。”欧阳凤婷说,香云纱的魅力就在于此,人的坚持、磨砺,和天地、自然结合在一起。


2020年,欧阳凤婷正式成为香云纱的传承人之一。她是佛山人,1965年出生,在她印象里,家里老人、祖辈穿的衣服好像都是那种颜色,“那个时候不是说它多好看,是因为耐用,绸缎泡上薯莨,再过泥,可以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。”


不过,直到1995年前后欧阳凤婷在当地经商时,珠三角服装面料市场仍然被基于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化纤面料占据,“中国风”的服饰面料还比较少见。而香云纱试水服装市场,走上商业化的道路,也正是从那段时间开始的。


“天意TANGY”的设计师、创始人梁子在创立自己的公司前,在深圳一家纺织厂里做设计师。那时深圳的服装市场处于遍地开花的阶段,她打算创业试试。因为本身就是服装设计专业出身,对纺织技术、面料很敏感。1995年,刚创业一年,面料合作伙伴给她带了零碎的莨绸布头,“非常少,几小卷。”


梁子平时很喜欢天然面料,她说那匹料子已经放很久了,“就像人的生命一样,有年轻到老的感觉,上面的花纹像乌龟的壳,龟裂纹,自然,质朴,手感爽滑,又有弹性。”那几卷布料能做出来的衣服很少,面料老了,有些斑点,每块都不均匀,做一件衣服需要东拼西凑,都是靠手工做出来,没办法批量生产。


那一小批衣服到了深圳、广州的市场,很快售卖完了,她决定去找能生产香云纱的厂子,到了顺德,辗转得到梁珠的电话,去到晒莨厂里,看到一个几乎废弃的作坊,墙面都发黄了,“那时候晒莨厂停工停产,我们去和梁厂长谈,他愿意帮我们,就重新捞起工艺来晒莨。”


就这样,一匹匹布料晒出来。梁子也在不断探索,她用不同的胚料尝试,观察每次晒莨后里纱绸上的纹路,再用更现代的时装设计,“每一匹香云纱都有独一无二的光泽和纹理”,她让更多人见到了香云纱,也看到了一种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的不断创造。从梁子第一次接触香云纱后,她就持续在使用这种面料,把香云纱从伦教先带到深圳、珠三角,她说是因为深圳鼓励大家创新、包容的环境,使得香云纱越走越远。



4


2004年,中国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》的缔约国。此时廖雪林在佛山市群众艺术馆工作,她四处搜寻可以申报非遗的线索,几经波折她找到当时正在晒莨厂工作的梁珠,晒莨厂还是维持着简陋的原貌,她看到整个香云纱的制作过程,又了解到梁珠从14岁就开始学习晒莨,中间由于当兵中断,后来回到家乡,恰逢改革开放,机缘巧合地又进入到晒莨工作中。


之后廖雪林就开始整理资料,梁子那时已经把香云纱带入时装行业,她参与到香云纱申请非遗的这个项目中,大家一起反复去晒莨厂拍摄、带教科文组织的工作人员实地考察,展示香云纱的悠长文化、手工技艺的魅力。2008年,香云纱染整技艺进入国家非遗名录。“走到今天,是几代人一起努力的结果。”廖雪林提到,“要说香云纱最后以什么面貌面对消费者,那么深圳是非常重要的,也是(走出去的)最后一环。”


前几天我联系上梁子时,她正在法国给当地的学生授课、普及香云纱。她给我看了一段视频,是法国人把香云纱穿在身上,一位年轻人说“穿上像一阵风”。和香云纱一起相处快30年了,先进入商场,参加深圳时装周,被时尚界注意到,后来走到北京、上海,又去过瑞士、加拿大,她觉得在这小小一角发芽,得到很多支持。


2008年,深圳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中国第一个、全球第六个创意城市网络“设计之都”。在这样一个支持设计、创意的城市中,有着这么多年历史的香云纱,也能找到自己新的存在方式。


“要把文化传承下去,就要把这种文化用在生活中”,廖雪林告诉我。这些年香云纱不仅仅出现在服装上,首饰、包包、家居用品,有些设计还会在香云纱里加入拼接元素,让年轻人更能接受。“香云纱不仅仅是要摆在博物馆里,也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。”


香云纱也多次在深圳设计大展中亮相,许多设计大赛中都有香云纱的影子。2019年,深圳环球设计大奖颁奖礼上,“见萩”团队获得时尚设计类金奖,邢莉莉说深圳设计让香云纱得到了新发展。


3月,《咏春》将在全国开启首轮巡演,第一站在深圳。《咏春》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、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出品,深圳歌剧舞剧院创排演出,从香云纱的角度,这是它来到现代生活,重新整理、出发,在深圳落脚,而这个舞剧像它代表深圳交出的一份答卷,代表着创新,城市的新脉动。




线索征集

 

好的故事需要有人去挖掘,好的风景需要有人去发现。@故事发现者,如果有感动到你的故事、你闻所未闻的故事,让你对深圳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未来有所思考的故事;如果有能让你感受到深圳文脉跳动的景象,让你大开眼界的创意空间,欢迎联系晶报提供“元故事”“观文脉”选题和线索。根据选题和线索的价值,晶报将为故事发现者提供100-1000元不等的报料费。

 

请扫下方二维码

填写报料线索或故事简介



来源 | 晶报APP

统筹 | 李岷

记者 | 徐黛茜

制图 | 勾特

编辑 | 李慧芳 李一凡


往期推荐

卷上热搜!文旅局长们各出奇招当“网红”

“刘三姐”病危昏迷!“绝笔信”内容曝光

深圳警方最新提醒!全国多地发布预警

六小龄童发文悼念,86版《西游记》副导演逝世

点一下“在看”,让更多人看到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